第六章共分为三大段,三段都以问句“Who stole sleep from baby’s eyes”开场。
第一段是阐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过程。孩子被窃眠的时间是中午(noon),这个时候正当母亲胁着水壶去领村汲水,孩子们结束玩耍,池塘中的鸭子安静下来,牧童在融入荫下开始熟睡,天鹅庄严安静地立在芒果树旁的泥沼中。此时,窃眠者偷走了孩子的睡眠,飞走了。孩子因失去睡眠而在地板上爬来爬去。
第二段诗人设想了一个找寻窃眠者的过程。第一站是一个黑洞(Dark cave),第二站是醉花丛氤氲的影子中(The drawsy shade of the bakula grove),第三站是竹林呢喃般的静谧中(The whispering silence of the bamboo forest)。
第三段则是诗人假想的惩戒窃眠者的一系列举动。
将Beginning安排在第七章,大概是诗人诗兴所致,没有刻意安排的意思,按照我的理解,这一章完全可以再往前排,让人明白诗中这个可爱的婴孩是从何而来。
这是我们小时候都曾经问过自己母亲的一个问题,Where have I come from?(我是从何而来),Where did you pick me up?(您是从哪儿把我捡来的)。如果母亲据实相告,对一个孩子的接受能力来说,未免太难。所以诗中的母亲用了很多动人的比喻来解释自己心爱的这个孩子是如何而来的。
一是拥有这个孩子是母亲心中一直深藏的渴望(Desire which hid in mother’s heart);二是母亲童年依据神像捏好又打碎的泥娃娃(The clay dolls that mother made and unmade by the image of her god);三是母亲曾把孩子同日常敬拜的守护神一同敬拜着(To enshrine with mother’s household deity)。
如诗中总结,这个孩子是随着母亲的诞生就早已在母亲的心中诞生了,是随着母亲的家族被好几代一直抚育下来的产物。
最后,母亲却问孩子说“What magic has snared the world’s treasure in these slender arems of mine?”(到底是怎么样的魔法把你栓到妈妈的臂膀中来的呢)。当然这问的口吻一定是最最亲昵的那种,是设问,更是一种感叹,是一种如获至宝的欣喜。
诗人说,只有深爱孩子的人才有权利惩戒他们, “ he only may chastise who loves”。
诗人又说,当必须衡量孩子的优缺点时,才会明白他有多么可爱;当要对他实行惩戒时,才发觉他愈加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当因惩戒了他,他开始嘤嘤哭泣时,自己的心也随他而泣了。
诗人之意是说,我们尽都明了自己孩子的缺点,因只有我们才是孩子的裁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