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碰巧看到一些有关皋亭山历史遗迹的资料,转贴如下:
皋亭山是杭州北郭门户,旧时,为往来海宁的要冲之地。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六次从京师出发南巡,后四次或经海宁到杭州,或经杭州到海宁查勘海塘修筑工程。
皋亭山,前有半山掩其脊,故冬日常积雪,湖墅望之,宛如玉柱,名"皋亭积雪",为湖墅八景之一。东南有古城山,上有钱王寨,城基隐约可见。山南为赤岸岭,吴越王钱弘佐曾在此建"众善院"、"班荆馆"及"王润亭",北国来使均下榻于此。宁宗皇帝御书"皋亭山"为匾,有崇善灵惠王之祠,名"半山庙",旁有水瓮及桃花坞。
龙居寺,位于杭州市中心东北近18公里的江干区丁桥镇皋城村的黄鹤山南麓。龙居寺是唐封元瑾为吴王时创建,早于现在我们所熟知并至今犹存的著名佛寺灵隐寺(960)重建和净慈寺(954)兴建。"高宗南渡,曾宿本寺,故山名龙居湾,寺亦以是。"龙居寺因此而得名。
解放前后,龙居寺渐趋衰落,直到1958年圯除:现遗址殿堂宅基依存,寺址旁山溪水潭可见。改革开放后,当地及附近村民信佛者 每逢四月初八佛诞日到龙居寺遗址进香和祈祷,规模甚大。
杭州崇先显孝华严教寺在皋亭山之南,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慈宁皇太后命真歇清了禅师开山,为显仁太皇后韦氏(宋高宗母亲)的功德院,高宗皇帝赐“崇先显孝禅寺”为额。
寺前有万工池,据说高宗皇帝常在池内洗手,故而得名“浴龙池”。宁宗皇帝改禅为教,御书“崇先显孝华严教寺”八字以赐。
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寺院内有无尽堂、万工池、东翰堂、昆庐阁、圆音堂(法堂)等建筑物。清顺治年间,道盛(觉浪)法师住持后,重兴寺院大殿,题有《浴龙池》诗。
新中国成立初,寺院仍有三进,五十年代后期,殿宇等建筑物相继拆除,厢房等改建后,至八十年代中期拆毁。至今,当地市民仍赞不绝口称道:“半山前有崇光寺,后有显宁寺,从前也只有这两所寺院的和尚才有资格托钵出行化缘。
杭州佛日净慧寺在皋亭山山麓坞岭,晋天福七年(942)吴越王创建。南宋熙宁七年(1074)八月十三日,来杭任通判史的苏轼,在佛日净慧寺送陈述古赴南都会别时,在法堂东面的墙壁上留下了题名,又有《游佛日寺》、《宿佛日荣长老方丈》诗作,秦观、杨杰、司马才仲、范石湖等许多州官和文人先后慕名而来,并有留题。至今在寺院遗址的宅基上仍留存着断墙残壁。
杭州显宁寺在皋亭山山麓坞岭,始建年代不祥,原为北宋少宰刘正夫功德院。宣和年间,赐“显宁永报禅寺”。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高宗让位给三岁皇子赵尃,隆佑太后垂帘听政,高宗移御显宁寺,尊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以显宁寺为睿圣宫,进官始朝睿圣宫,至四月,高宗还政复位,才离开显宁寺。
明崇祯年间,弘垣(澹予)法师构复故址重建,诗人邵锐题《显宁寺》诗。清代,徐士俊撰《皋亭显宁寺志》,诗人丁澎撰《皋亭显宁寺志序》,并见存。1930年前后重建显宁寺,有金刚殿、观音殿、祖佛殿、祖宗堂等殿宇,铸有巨钟。现代名僧雪相法师于1935年在显宁寺依华清法师出家。如今,显宁寺院和祖殿建筑物及珍珠泉尚存,院内两棵龟裂斑斑的桂树看护着这座千余年历史的院落,院外三棵苍翠古老的樟树守护着上天赐予人类这块“净土”。
古时候的那里有好多寺庙啊,杭州不愧为东南佛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