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电子官网开云(中国)官方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钱江晚报:本味杭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0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风景因岁月而沧海桑田,当情感因人物而风云变幻,当历史因时间而更迭变迁,当文化因记录而传承发展,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里,试图创造更多的物质和财富时,忙碌的我们,可以停下匆忙的脚步,打量一下身周吗?可以留一点时间思考,在沉淀的时光中,感受生活之美吗?

  阿尔卑斯山谷的入口处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对此,美学大师朱光潜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随便掐指一算,都有着长达几百上千年的生命线,每一座城市都能写出一部纵贯千年的大历史,从建筑从人物从事件从演变。就像每一个人,都能讲述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故事。可是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工业文明的剧烈影响下,统一、规范、流水线、整齐这样一些理性的词汇,慢慢渗透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许多人在哀叹城市个性的丧失,惋惜历史遗存的湮灭。

  今天,我们推出的《杭州人文地理》便试图提供这样一个欣赏、思考之地,记录下杭州那些生活着的大街小巷、人文古迹,透过身边生活气息浓郁的市井景观,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看清一个城市的性格,摸透一个城市的脉络。

  今天,我们关注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杭州的城南,因为这块土地,是最本味的杭州;而这本味的城南,也在大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如何改造、如何保护、如何完善的局面。

  城南积淀着南宋建都以来的历史和文化,南宋皇城就坐落在杭州凤凰山东麓,从御街中山路蔓延开去,吴山、鼓楼、太庙、凤山门、候潮门、凤凰山、馒头山等,步步皆风景,处处有故事。

  单是一条中山路,看着埋在下面的香糕砖地面,就能勾起800多年的历史记忆。而在中山南路西侧太庙广场一带的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区,就分布着大大小小22条坊巷,是杭州老房子保存面积最大、历史风貌最完好的区域。

  城南,最吸引人的,或许就是那些街巷中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在那些遍布老房子的巷子里,找一家没名字的面馆吃上一碗板凳面,慵懒地晒着太阳,看看墙头上新探出头来的花花草草,这是城南的生活。

  当然,城南也开始在旧城改造的尘土中慢慢蜕变了。今年的4月中旬,杭州市政府提出,中山南路的这22条坊巷要进行梳理,城隍牌楼和四牌楼打造成杭州中老年服饰和中老年用品一条街;大马弄配合察院前农贸市场,培育成市井民居餐桌生活消费区,另外还有晓霞弄、井弄、花生弄等,变化在悄悄发生着。

  所以,不管是蜕变成蝴蝶或是飞蛾,我们想在变化之前迈开脚步,记录下在那些建筑、人群中传承下来的传统。

  今天推出的兴加儿巷,算是候潮门一带最老的街巷之一。如今它也面临着拆迁和改造,只是目前仍在审批阶段。也许,过不了多久,它将展现出新的面貌。

兴加儿巷,大隐隐于市

  兴加儿巷并不难找,过了江城路雄镇楼公交站南边的大转盘,再往南走一小段,看到一家卖酥饼的小店,往里走就是了。

  巷子东西走向,东对江城路,西连中河南路,南边还有一条南兴加巷与它相连。

  没走几步,就觉得这儿静得很,绿得很,浓浓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路上没几个行人,迎面一位大妈,一边走一边嗑瓜子。一两对老妇人站在自家门口唠嗑,有人正在巷中扯着嗓子说话,站在巷头巷尾的邻居们纷纷围了过去。还有的坐在门口织毛衣,旁边的老先生则架起眼镜看报纸。

  站在巷中往高处望去,南北两面都是新建的小区高楼。而这里,依旧是低墙矮楼,繁密的电线杆上挂满了衣服,底下冒起了煤饼炉的烟气。置身其中,不免让人怀疑是否穿越了几十年,回到了过去。

  旧归旧,巷子还是干净整洁得很,地上没有乱扔的垃圾,有些人家门口还专门放了铁皮桶扔垃圾。

  走了一圈,问了好些人这里为啥叫“兴加儿巷”,很多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74岁的徐志华从小在候潮门一带长大,他对此地很熟悉:“这是城墙外新建的第一条巷子,民国的时候就有了。我想大概是杭州话的谐音,具体没考证过。”

  老房子小门脸深肚子,进门后别有洞天

  和其他入住了很多外来人口的老巷子不同,这里的人和房子都是古董级别的。我们询问老人们在这里住了多久,有一半超过50年,最难得的是那些老房子都足有百多年历史。

  巷子两百多米长,房子大多集中在巷子北侧,最高不超过两层。东面的几幢显得年份久远些,还保留着老虎窗,有的还是木窗,上面的红漆早已发暗;有的则更新过了,换成铝合金的推窗。西半段的很多人家,在南面搭了平房当厨房,从一个惹眼的黄色格子窗探头进去,发现居然还有一座两眼灶台,这可是稀罕物啊。

  “这条巷子,最早从东往西,住了傅家(谐音)、唐家、谢家(谐音)、郭家。现在可能也就剩下我们唐家和傅家还有人住在这里啦,估计40%的人都不是原来的住户。”兴加儿巷10号的唐允良,对巷子的底细一清二楚,唐家的房子就是当年他爷爷盖起来的,至今有97年。现在,房子的一半还保留着原来的大致样貌,住着他93岁的叔叔唐仁昶和老伴王泉珍。

  这里的老房子都是典型的小门脸、深肚子。唐家的房子也不例外,进门才知道原来别有洞天。从小木门进去后,是一矩形天井,四处挂满了鸟笼,窗台边还种着花花草草,真可谓是鸟语花香。

  这些都是唐允良的喜好,“退休了腿脚不好使,还是住在这里走动方便,所以从公寓房子里搬回来住。”闲聊间,还能听到妻子楼政红咿咿呀呀的歌声,“过几天要和姐妹们参加唱歌比赛,趁空练练。”您瞧,这日子过得真是惬意。

  带老虎窗的房子,住着一对老夫妻

  唐仁昶和王泉珍两位老人住在靠西的屋子里,还没进门,就看到隔壁房子的泥外墙,王泉珍指了指:“我们家原来也是这种泥墙,后来都快塌啦,所以在外面又挡了一面水泥墙,你看,有三四十厘米厚呢。”

  从虚掩的纱窗进了门,就是一间大客厅,里面的摆设都是老东西,配套的八仙桌、椅子、案几,虽然好多构件雕花都有些破损,桌子凳子的木材也是普通的杉木,但仍旧能从椅子靠背上精心雕刻的八仙像中看出,唐家过去日子过得殷实。

  93岁高龄的唐仁昶,腿脚倒还利索,就是听人说话有些吃力,语速也很慢。他说,当年父亲是种菜的,也做其他小生意,赚了钱在这里盖起房子,从南星桥那边搬过来,没想到这一住就是近百年。

  再走进去,还有两个房间,中间是老伴王泉珍的卧房,唐仁昶睡在最里面一间。两个房间几乎没什么采光,一定要开灯才看得见,而且地面都是泥地,王泉珍摇摇头:“到了夏天又闷又热。”

  她的卧房里,摆着旧时的梳妆台和樟木箱,墙壁上有两张老照片,一张是夫妻的黑白合照,一张是唐仁昶和小学同学的合照。

  在王泉珍的卧房里,抬头能看到阁楼的门板,唐仁昶指指旁边的竹梯:“以前我们上阁楼,就爬这个梯子上去。后来实在不方便,就在前面大厅加了一个小楼梯。”

  唐仁昶带我们上阁楼,看到老虎窗他就开始做手势:“原来的房子,阁楼是没有窗户的,太热啦,没法住人。” 侄子唐允良解释说:“这个阁楼,有种说法叫蚕房,不会有窗户的。”

  小巷中,透出浓浓的人情味

  在兴加儿巷,唐仁昶是出了名的好人。“下雪了,巷子里路滑,他就会铺上些麻布,方便大家。十几年前,他还喜欢去爬山锻炼,看到没路灯,怕人摔跤,就主动去点灯。”做了好几十年的邻居、隔壁兴加儿巷9号的大妈一说起老唐就夸起来,“他经常做好事,人家都上门来谢他。”

  从唐家出来,已经是晚饭时间。好几个居民正端着碗在门口吃饭,还不忘问我们要不要留下来一起吃,他们中,有的是刚刚搬来不久的租客,有的是住了几十年的老人。闻着这条巷子飘出来的饭菜香,我仿佛还闻到了其中浓浓的人情味,这股人情味才是这条历史久远的小巷最弥足珍贵的东西,让人踏实、温暖。


本报记者 郭闻 余雯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1
沙发
发表于 2011-4-25 10:4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选题。
板凳
发表于 2011-4-25 15: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20:3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报道的开首语写得不错
5#
发表于 2011-4-25 22:56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这样的小巷子啊,真是遗存了……
6#
发表于 2011-4-27 01:44 | 只看该作者
cnzjhzxhcsc 发表于 2011-4-25 20:32
这篇报道的开首语写得不错

这是我们头写的,当然不错啦。
7#
发表于 2011-4-27 20:56 | 只看该作者
话说在闸口甘水巷那也保留得很完整
可以说是态非常原态生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开云电子官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6 16:28 , Processed in 0.4239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